傑佛遜與莎莉海明斯

傑佛遜的故居蒙特切羅(Monticello)位於維吉尼亞州的夏洛茨維爾(Charlottesville),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民眾前往參觀,從今年的616日開始,蒙特切羅增設了一個導覽:莎莉海明斯(Sally Hemings)的故事,並邀請了海明斯的後代以及其他奴隸的後代前往蒙特切羅一起見證這個展覽的開幕。莎莉海明斯跟傑佛遜的關係,從八卦流言成為學者認真看待的問題,一直到由DNA測試證實了傑佛遜確實是莎莉海明斯小孩的父親。蒙特切羅的導覽介紹也隨之逐漸改變,接受了海明斯與傑佛遜的關係,現在進而以莎莉海明斯為主題增設了一個展示空間。

我們知道奴隸制度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汙點,我們也都知道在奴隸制度中非洲黑奴所受到的不人道的待遇,以及被視為財產而不被當人看待的恥辱,我們也知道那位在獨立宣言中寫下「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每個人不可剝奪的權利,包含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的傑佛遜同時也擁有眾多的奴隸。但更值得玩味的,是傑佛遜跟他的一位奴隸,莎莉海明斯,生下了七名子女。

莎莉的媽媽伊莉莎白海明斯(Elizabeth Hemings)是一位非洲女性奴隸與英國船長所生下的,海明斯是這位英國船長的姓。伊莉莎白又與約翰魏爾斯(John Wayles)生下了至少六名子女,莎莉是其中最小的。換句話說,莎莉海明斯雖然因為她的出身而具備奴隸的身分,但是因為她是黑白混血,同時沒有留下任何莎莉的畫像,所有相關的描述也沒有記載她的膚色,所以我們也無法肯定她的膚色。她後來跟傑佛遜生下的小孩膚色也是白人,後來這一點對他們的未來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這個約翰魏爾斯是誰呢?他是瑪莎傑佛遜(Martha Wayles Skelton Jefferson)的父親,也就是傑佛遜的岳父。傑佛遜在1772年的時候娶了這位23歲的寡婦,同時也是他的表親。當約翰魏爾斯在1773年過世後,傑佛遜夫婦便繼承了他的財產,除了土地和債務外,也包含了奴隸,包括海明斯一家。

海明斯一家與約翰魏爾斯的特殊關係,讓他們在奴隸中有著與眾不同的地位。伊莉莎白與約翰的孩子,包括莎莉,都是瑪莎同父異母的兄弟姊妹,傑佛遜也特別重視他們,讓他們受到許多特殊待遇。例如,他們大多從事比較專業性質的勞作,而不是在種植園工作。傑佛遜讓他們中的女性學習紡織,讓男性學習工匠技術,這些在當時都是比較高級的技能。傑佛遜出外擔任政治任務時,例如擔任大陸議會的代表,或是遠赴法國擔任駐法大使,都會帶著他最信任,手下最有能力的海明斯家族的奴隸前去。

莎莉雖然是瑪莎同父異母的姊妹,但他們的年齡差距很大。莎莉出生於1773年,也就是瑪莎嫁給傑佛遜的第二年,約翰過世的同一年,同時也是瑪莎與傑佛遜的大女兒瑪莎出生的第二年。(因此傑佛遜跟莎莉的關係很特殊,特別是考慮到他們的年齡差距、身分差距,以及莎莉和瑪莎是同父異母的姊妹。)傑佛遜前往法國擔任大使時,原本將年齡較輕的女兒們交由瑪莎的娘家親戚照顧。(瑪莎已於1782年過世。)但露西伊莉莎白的過世(1785)讓傑佛遜希望能讓小名為波麗(Polly)的瑪麗前往巴黎團聚。於是他便寫信要求瑪莎的親戚遣人陪同波麗前往巴黎。兩年後波麗終於成行,那年波麗僅僅9歲,而被遣來陪同波麗渡過大西洋的,是年僅14歲的莎莉海明斯。這一趟旅程改變了莎莉以及其後代的命運。

莎莉跟她的哥哥在法國目睹了大革命,接受到當時新的知識、概念,以及文化。當他們在服務傑佛遜一家時,他們也同時正目睹一個舊秩序正在瓦解。我們不知道他們對此做出什麼反應,但啟蒙以來平等的概念想必在他們的心中至少是激起了一些漣漪。1790年傑佛遜結束他在法國的任務要返回美國。當時莎莉已經懷孕了,他提出要帶莎莉回維吉尼亞,莎莉拒絕了。莎莉知道法國不是一個奴隸社會,所以他們如果留在法國便可以獲得自由。由於法國的法令,傑佛遜也無法限制莎莉的人身自由。面對這個狀況傑佛遜提出了一個條件,如果莎莉隨他回美國,他允諾莎莉的孩子可以在成年時獲得自由。於是莎莉跟著他回到了維吉尼亞,一共為他生下了7名子女,當中有四名活過成年。他們在蒙特切羅雖然沒有脫離奴隸,沒有真正的人身自由,但傑佛遜也從未讓他們做苦工。前兩名孩子達到成年年紀時,傑佛遜將他們用馬車送出了蒙特切羅,給了他們現金。他們依著他們白皙的膚色,以及在蒙特切羅培養的技能,開始了新的自由生活。傑佛遜過世時在遺囑中解放了另外兩個兒子,讓他們獲得自由。(傑佛遜死於1826年,當時麥迪遜海明斯剛滿21歲,伊斯頓海明斯則剛滿18歲。)傑佛遜確實實踐了他36年前立下的諾言。

海明斯一家的故事並不是一般傳統奴隸的故事。他們雖然沒有自由,但他們的地位跟其他的奴隸仍有不同,而這正是這個故事耐人尋味之處。即便他們跟主人家有親近的血緣關係,他們的膚色跟一般黑奴也有所不同,主人家也對他們另眼看待,然而,由於當時普遍的種族概念,由於他們的出身,他們仍被視為奴隸。傑佛遜死後,莎莉與傑佛遜的關係成為禁忌的八卦傳聞,即便在家庭歷史中代代相傳他們與傑佛遜的關係,但史家與大眾卻不願正面看待這種說法,傑佛遜的白人後代也斥為無稽之談。這或許是因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美國大眾將美國精神建立在這些開國元勳(Founding Fathers)的基礎上。這樣的「美國精神」追求宗教與道德上的正義,在政治上將主權在民與分權制衡奉為圭臬。在這樣的「美國精神」也同時是白人至上的。公開承認傑佛遜與奴隸的親密關係,甚至僅僅是探究這個說法的可信性,都是對舊秩序所依賴的文化霸權的一大挑戰。在這個舊秩序與文化霸權逐漸解體的時代,歷史學家與大眾終於能夠正視這個延續了近兩百年的傳聞,也透過嚴肅的學術研究來探索傑佛遜這鮮為人知的一面。這個展覽讓去參觀蒙特切羅的遊客可以更完整地認識這位獨立宣言的主筆、美國立國初期重要的外交官、美國的第三任總統,因為這些奴隸以及他們與傑佛遜的關係,是傑佛遜生命中不可剝奪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
湯瑪斯傑佛遜的蒙特切羅 (Thomas Jefferson's Monticello): https://home.monticello.org
莎莉海明斯的一生(The Life of Sally Hemings): https://www.monticello.org/sallyhemings/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在開票之際看2020美國總統大選

《真理的史詩》譯後記

獨立宣言對我們的意義